去年夏天,我遇到一个叫小明的四年级男孩。他每天早上都像被施了魔法般准时醒来,却在看到校服的瞬间开始抽泣。妈妈发现,这个曾经活泼好动的孩子,现在连最爱的动画片都不愿意看了。原来小明在暑假里养成了"自由人"的生活习惯,每天睡到自然醒,想吃就吃,想玩就玩。开学意味着要重新遵守作息时间,面对陌生的教室和老师,这种突然的改变让他感到无所适从。
更普遍的现象发生在初中生群体中。小雨的妈妈告诉我,孩子在暑假里每天都在玩手机游戏,开学前两周突然开始失眠,书包里塞满各种零食和玩具。其实这是典型的假期综合征,当孩子从规律的学习生活突然转入无拘无束的假期,大脑需要重新适应节奏。开学就像按下重启键,他们需要时间调整状态,但往往因为家长的催促而产生强烈抵触。
有些孩子的情绪表现更为隐晦。小杰的爸爸发现,儿子在开学前总是躲在房间里,连最爱的漫画书都不愿意翻。后来才知道,这个成绩优异的初三学生其实害怕开学后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,担心自己会成为班级里的"焦点"。这种对未知的恐惧,往往比直接的抗拒更难察觉。
面对孩子的这些情绪,家长需要调整沟通方式。与其用"再不走就迟到了"的命令,不如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说:"我知道你现在很不开心,妈妈小时候也这样,特别想赖床。"这种共情式的对话,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,而不是被强迫。就像去年帮助的小明,妈妈每天陪他一起整理书包,把校服换成他喜欢的图案,逐渐让孩子对开学产生期待。
教育专家建议,可以提前两周帮助孩子建立开学节奏。比如每天减少一小时娱乐时间,增加阅读或运动量,让孩子慢慢适应学习状态。但更重要的是,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。就像小雨的妈妈发现孩子失眠后,没有责备,而是陪他一起制定作息表,用温和的语气提醒:"我们慢慢来,不着急。"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,开学前的抗拒往往不是简单的懒惰。当看到孩子把零食藏在枕头下,把课本撕成碎片,或是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时,家长需要多一份耐心。就像小杰的爸爸后来明白的,孩子需要的不是严厉的管教,而是理解和支持。这种理解,或许能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开学焦虑期,重新找回学习的快乐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