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放下“解决问题”的执念哈!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说“不想上学”,马上就追问“为啥”。这就好比用火把去照黑暗,孩子直接就像乌龟似的,“嗖”地一下缩回壳里了。
试试这么做哈:第一,别老拿着手机,把手机一放,拉个椅子坐下,再把零食往孩子跟前一推,用身体语言代替质问。第二,用比喻打开话匣子,你可以说“要是学校是游乐场,你现在最想逃离哪个项目啊”,或者“上学这事,是不是跟你刚学骑车摔跤那次有点像”。第三,允许有沉默的对话,跟孩子一起叠衣服、拼乐高,让话在这动作里自然就说出来了。
孩子说“不上学”,背后可能藏着不少信号呢。孩子的抗拒就像冰山,水面下藏着好多事儿。可能是社交压力太大,被同学起外号都不敢求助;也可能有学习障碍,数学公式就跟乱码似的,咋看都不明白;还可能跟家庭关系有关,父母冷战的时候,孩子就用“不上学”来找回安全感。
咱可以制作个“情绪温度计”,每天让孩子用1到10分来标注心情,连着记一周,说不定数字背后就藏着线索呢。
别老强迫孩子马上回学校,咱给孩子创造个缓冲地带。第一,用微小胜利法,你可以说“今天你能坐在餐桌吃早餐,这就超勇敢的”。第二,阶梯式回归,先去学校看看操场,待个十分钟,然后再慢慢增加在学校的时间。第三,替代性成长,周末带孩子参加陶艺工作坊、动物救助活动,让孩子重新找回成就感。
孩子一直不想去学校,家长就容易自我怀疑,觉得是不是自己太溺爱了,现在妥协了以后可咋办。咱得记住:别老拿“别人家的孩子”给自己找焦虑;每天给自己留30分钟,不当爸不当妈,就做自己;还可以建个家长互助小组,把压力都倒进去。
孩子不想去学校,说不定也是个成长的契机呢。那些逃避学校的孩子,说不定比同龄人更早懂得自我价值,能判断不公现象,还有突破舒适圈的勇气。
教育可不是流水线,是培育生命的艺术。孩子说“不去学校”,说不定就是想让你蹲下来,听听他们心里咋想的。这过程可没有标准答案,不过每一次认真听孩子说话,都能给未来种下希望的种子。各位家长,你们学会了不?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