咱都知道,家庭那可是孩子的安全岛。孩子要是像个害羞的含羞草一样,在学校缩在角落里不爱说话,家长可别一上来就追问“为啥不说话”,得先给孩子来个温暖的抱抱,重新建立信任。每天不妨留15分钟“无评判时间”,把手机关掉,别光唠嗑,玩玩积木或者拼图啥的,让孩子觉得“我这样就挺好,有人接纳我”。有个妈妈就发现,她不追着问“今天开心不”,改成说“咱给小恐龙搭个新家”,孩子慢慢就开始讲学校里的趣事啦,这招真的是绝了!
游戏啊,就是打开孩子话匣子的钥匙。心理学家发现,角色扮演能让内向的孩子把心里话掏出来。咱准备三套不同职业的道具,像医生听诊器、厨师围裙、宇航员头盔啥的,然后邀请孩子“带我参观你的秘密基地”。有个男孩在扮演太空指挥官的时候,突然就说:“老师说我的实验像外星人做的……”这种不直接问的办法,比直接问更能知道孩子心里咋想的。
家长还得学会用耳朵代替嘴巴的魔法。孩子好不容易开口了,家长的反应可太重要了。把“为什么不敢举手?”换成“听起来你很在意同学的看法”,再用“情绪温度计”游戏教孩子识别自己的感受,红色代表生气、蓝色代表难过、黄色代表开心。有个爸爸就发现,女儿用颜色卡片说“今天是紫色”(混合情绪),这对话反而聊得更深入了。
也别逼孩子一下子就变成活跃分子,可以设计个“社交阶梯”。先观察,用手机拍下操场游戏,跟孩子讨论“哪个小朋友最常笑”;再旁观,在沙盘里模拟课堂,让孩子给玩偶分配角色;最后互动,从传递文具开始,慢慢增加眼神接触时间。有个内向的男孩通过“图书漂流瓶”(每天给同学借书还附上留言),三个月后主动报名科学小队了,这变化简直绝绝子!
学校和家庭之间还有一座隐形桥梁呢。老师可以弄个“秘密树洞”,在教室角落放个装饰箱,让孩子匿名投纸条。家长可以做个“校园表情日记”,用贴纸记录孩子每天的心情。有个老师发现,内向的学生连续三天贴“小乌云”,联系家长才知道孩子因为午餐被嘲笑了,后来通过“美食交换日”解决了这尴尬事儿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,有的喜欢大太阳,有的就喜欢晨露。咱别老焦虑“咋改变孩子”,得学会“咋看见孩子”。孩子书包夹层的涂鸦、课桌缝隙的悄悄话、转笔的特殊节奏,都是他们和世界对话的密码。咱大人学会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,那些沉默的花朵自然就有勇气绽放啦!大家觉得这些方法咋样,要不要回去试试呢?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