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张是某985高校的二年级学生,父母是县城公务员。每次视频通话,母亲总说"你要是能像隔壁李家的孩子一样,天天泡在图书馆,成绩肯定更好"。可小张的手机里存着三份兼职工作,他每天凌晨三点起床送外卖,中午在快餐店打零工,晚上还要赶论文。这不是他不爱学习,而是当"优秀"变成沉重的枷锁,他选择用现实的苦换来心理的自由。
去年冬天,我接待过一个叫小李的女生。她总说"逃课是为了参加社团活动",但实际是每天和朋友在网吧打游戏到天亮。当她第一次因为逃课被辅导员约谈时,竟撒谎说"我爸妈在外地,我一个人住,没人管"。这种自我封闭的逃避,往往源于对孤独感的恐惧。她渴望被同龄人接纳,却不知这种病态的依附正在摧毁学习的根基。
更令人揪心的是小王的故事。这个来自农村的男生,每次考试都像在进行一场生存之战。他把逃课当作"自我调节",认为"不听课就能暂时逃离压力"。可当他的成绩持续下滑,父母开始频繁询问"是不是谈恋爱了",他反而陷入更深的焦虑。这种恶性循环,暴露了当代青年在学业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失衡。
其实逃课就像青春路上的暗礁,表面是课堂的缺席,内里是成长的阵痛。我曾遇到一个男生,他每天逃课去兼职,却在深夜对着手机里的学习群发呆。他说"我知道这样不好,但总觉得不赚钱就对不起父母"。这种扭曲的价值观,往往源于家庭期待与自我认同的冲突。
面对这些现象,家长不妨换个视角看问题。小张的父母后来发现,儿子在深夜给外卖员写家书时的专注,远比他在课堂上的状态更令人欣慰。小李的妈妈终于明白,女儿在社团活动中的热情,其实是在寻找被需要的感觉。小王的爸爸开始陪儿子在图书馆自习,而不是一味追问"怎么又没去上课"。
教育从来不是单行道,它需要双向的奔赴。当年轻人选择逃课,或许是在用笨拙的方式寻找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。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更希望家长能理解,那些消失在课堂里的身影,可能正在经历着比学习更艰难的蜕变。真正的教育,是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,在自我探索中走出属于自己的路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