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这样的孩子,家长首先要学会"看见"而非"纠正"。就像小雅的妈妈,当女儿因为被同学嘲笑而躲在角落哭泣时,她没有立刻说"别难过了",而是蹲下来平视女儿的眼睛,轻声问:"你愿意和妈妈说说刚才发生了什么吗?"这种共情式对话让女儿逐渐打开心扉,后来才得知是班级里新来的转学生无意中说了一些伤人的话。家长的接纳比说教更能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。
建立稳定的日常节奏对极端性格的孩子尤为重要。小杰的爸爸发现,儿子总在晚上突然大闹,于是每天下班后都会和儿子一起做"睡前三件事":先玩15分钟拼图,接着读10页绘本,最后听一段轻音乐。三个月后,小杰的夜间情绪波动明显减少,他开始主动分享白天在学校发生的事。规律的生活就像给情绪装上刹车,让极端行为逐渐被温和的日常取代。
当孩子出现极端行为时,家长需要警惕"以暴制暴"的惯性思维。小婷的妈妈曾因女儿顶撞她而摔碎茶杯,结果女儿更加抗拒交流,甚至出现逃学行为。后来她改用"情绪温度计"的方法,和女儿约定用不同颜色的贴纸记录每天的心情。当女儿用红色贴纸表示愤怒时,妈妈会说:"今天是不是遇到特别烦心的事了?"这种具象化的表达让女儿学会用语言代替行为,逐渐掌握了情绪管理的技巧。
每个极端性格的孩子都是独特的,就像小航的爸爸发现,儿子虽然总爱独来独往,但对机器人模型有着惊人的专注力。他们开始每周安排"兴趣时光",让小航在搭建机器人时自由发挥,同时观察他如何处理遇到的挫折。当儿子把失败的零件扔进垃圾桶时,爸爸没有阻止,而是说:"这些零件会变成新的创意,就像你刚才的沮丧也会变成进步的阶梯。"这种尊重个性的引导,让孩子的极端表现逐渐转化为成长的动力。
家长需要明白,开导极端性格的孩子不是改变他们,而是帮助他们找到表达情绪的出口。就像小乐的妈妈,当儿子因为被老师批评而撕碎作业本时,她没有责怪,而是带他去公园观察落叶。看着被风吹散的叶子,儿子突然说:"原来破碎的东西也可以重新组合。"这种自然的启发让孩子的极端行为有了新的意义,也教会了家长用更智慧的方式陪伴成长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