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如小明,刚入学时老师总抱怨他在课堂上晃来晃去,家长也发现他写作业时频繁站起来走动。后来发现,孩子其实对课堂内容毫无兴趣,因为老师讲得太快,他听不懂的地方就忍不住分心。这种情况下,家长可以尝试把学习内容拆分成小任务,比如用“完成一页算术题就玩五分钟”这样的方式,让孩子在成就感中慢慢延长专注时间。
再比如小红,每次写作业都要反复问“这个字怎么写”“这道题是不是这样”,家长一着急就大声呵斥,结果孩子越吵越不专心。其实孩子的注意力容易被外界干扰,比如客厅的电视声、厨房的锅碗瓢盆声,甚至父母的手机通知。家长不妨在孩子学习时把手机调成静音,关闭电视,用一个安静的角落代替客厅的沙发,让孩子感受到“这是我的专属时间”。
还有些孩子像小刚,写作业时突然跑进厨房要帮忙拿东西,或者看到窗外飞过一只鸟就停下来观察。这种“注意力像小猫一样跳跃”的情况,其实是大脑发育尚未成熟的表现。家长可以试着用“5分钟挑战”来训练,比如告诉孩子“我们只专注写5分钟,然后可以休息一下”,用计时器制造紧迫感,同时让孩子知道“短暂的分心没关系,重要的是慢慢找回节奏”。
有些家长会陷入误区,认为孩子不专心就是“不听话”,于是不断催促、批评。但其实孩子需要的是理解,比如小美妈妈发现女儿写作业时总是磨蹭,就忍不住说“你怎么这么慢”,结果孩子越听越焦虑,反而更分心。正确的做法是用温和的语气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,比如把作业分成三个小步骤,每完成一个步骤就给予一个拥抱或夸奖,让孩子感受到被支持而不是被指责。
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孩子的错,而是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的“成长课题”。比如小乐在数学课上总是走神,老师发现他喜欢动手操作,于是用积木教加减法,孩子立刻投入其中。家长也可以把枯燥的知识变成游戏,比如用扑克牌玩“找数字”“算算看”,让孩子在玩中学,学中玩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注意力节奏,就像有的孩子能一口气看完绘本,有的孩子需要边听边画才能记住。家长不必焦虑,而是要观察孩子的特点,比如发现孩子喜欢音乐,就用轻柔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;喜欢画画,就让孩子边画边听老师讲解。关键是要让孩子明白,专注力是一种可以锻炼的能力,而不是天生的天赋。
最后,家长要学会“慢一点”。比如小强每次写作业都要反复检查,家长一看到他慢就催促,结果孩子越急越写不好。其实可以告诉孩子“没关系,慢慢来,我们先写完这一页再检查”,用耐心代替急躁。当孩子感受到被接纳,注意力自然会慢慢变得稳定,就像小树苗在风雨中扎根,终会长成参天大树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