其实,厌学的背后常常是孩子的心理需求未被满足。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认为孩子不努力,但仔细观察会发现,他们可能在课堂上感到挫败。比如小乐,每次考试成绩不如同桌,回家后却把错题本藏在枕头下,连妈妈问起都不吱声。这种压抑的情绪会逐渐演变成对学习的抗拒。还有的孩子因为缺乏成就感而退缩,比如小雨,她总是把作业写得马马虎虎,老师批评后她会把课本扔到地上,甚至把铅笔折断,用这种极端方式表达对学习的不满。
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需要先调整自己的认知。很多父母会把“学习好”等同于“听话”,但其实孩子需要的是被理解。比如小轩的妈妈发现孩子总在放学后躲在被窝里哭,起初以为是作业太难,后来才知道孩子偷偷把课堂笔记带回家,想和妈妈分享却不知如何表达。这种沟通的断层会让孩子感到孤独。还有的家长习惯用“必须”“应该”来要求孩子,比如小杰的爸爸每次都会说“你必须考第一名”,结果孩子在考试前会反复检查自己的书包,甚至把橡皮切成小块,用这种看似幼稚的方式表达对压力的恐惧。
解决方法需要从孩子的日常细节入手。比如小明的妈妈发现孩子每天早上都磨磨蹭蹭,于是把上学时间提前到早上七点,让孩子多睡半小时,同时和老师沟通减少课后作业量,结果孩子第二天精神明显好了很多。小红的爸爸开始用“今天你主动举了手”代替“别人家的孩子更优秀”,孩子逐渐从课堂上抬起头,甚至开始主动问问题。小刚的妈妈不再强迫孩子去兴趣班,而是陪他去博物馆看恐龙化石,孩子在回家路上兴奋地讲述看到的展品,这种自发的兴趣比任何强迫都有效。
家长还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非语言信号来调整策略。比如小乐的书包里总是塞着各种小玩意,老师发现他上课时会不自觉地摆弄橡皮,这种小动作往往暗示着注意力分散。小雨的书包拉链总是半开,里面藏着画满涂鸦的笔记本,说明她需要更多创造性的表达空间。小轩的课桌抽屉里有几颗被咬碎的糖,这种细节可能暗示着他在课堂上感到压抑,需要更多情绪释放的出口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,厌学的表现也千差万别。有的孩子需要更多鼓励,比如小杰在妈妈说“你今天比昨天进步了”后,开始主动整理书包;有的孩子需要更多陪伴,比如小雨在爸爸每天陪她读半小时绘本后,作业本上的字迹变得工整;有的孩子需要更多选择,比如小轩在妈妈允许他自主选择兴趣班后,学习热情逐渐恢复。这些细微的改变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,关键在于家长能否放下焦虑,用更柔软的方式走进孩子的世界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