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一啊,就像被按了快进键的动画片,孩子们一下子就得同时对付课业、友情、家庭,还有那青春期乱窜的荷尔蒙。厌学这事儿吧,它可不是洪水猛兽,就是成长路上的一块绊脚石。有人踩上去打个趔趄,有人直接摔个狗吃屎。咱能做的,就是蹲下来,帮他们看看这石头长啥样。
咱先说说知识这一块儿。小学的时候,知识就像散落在地上的糖果,老师拉着孩子的手慢慢捡。可初一呢,一下子就变成马拉松了,跑道上全是数学公式、文言文还有物理定律。原来只要“背诵《论语》”,现在得“分析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”;以前“画个三角形”就行,现在要“证明勾股定理”。有些孩子突然就发现,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夸“聪明”的小孩啦!更要命的是,考试那频率,就跟雨季的云层似的,越压越低。月考、周测、单元练,分数成了衡量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尺。有个女孩在日记里写:“我感觉自己就像被塞进碎纸机的作业本,一页页被撕碎,连叹气都带着墨水味。”
再说说社交。教室里就像个微型社会,有人因为个子矮被起外号,有人转学后成了“透明人”,还有人在小团体里玩“加入还是出局”的游戏。13岁的少年们就像站在玻璃迷宫前,明明看得见出口,却总被那些折射的光影晃得找不着北。更逗的是,父母眼里的“好好学习”和同伴间的“别太卷”就像拔河一样,扯得孩子难受。有个男孩说:“我偷偷删掉学习软件,不是讨厌知识,是不想让同学觉得我像个只会背书的机器人。”当友情要靠牺牲自己来维持,书桌就成了孩子逃避的堡垒。
家庭这方面也有问题。有些家庭就像无声电影,父母总拿“我都是为你好”当字幕;有些家庭像失控的舞台剧,分数成了唯一的台词。有个妈妈发现女儿厌学后,把客厅改成“学习角”,却忘了问问:“你上次和朋友踢毽子是啥时候?”更隐蔽的伤害藏在比较里,“隔壁小明每天刷题到凌晨”“你表姐保送重点高中”,这些话就像隐形的尺子,量出孩子和“优秀”之间的巨大鸿沟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:“父母得成为孩子的‘足够好的容器’”,可要是这容器里只能装成绩,孩子的眼泪都会变成叛逆的证据。
初一的时候,孩子还会陷入“自我同一性危机”。有人突然发现爸爸也会犯错,有人意识到偶像可能有黑料,有人在镜子里看到陌生的自己。当世界不再非黑即白,“学习的意义”也成了一道难解的方程。有个厌学的少年在咨询的时候画了幅画,教室是漂浮的岛屿,每个学生都是独自划船的人,老师举着“正确航线”的旗子,可没人知道海的另一边是啥。他说:“要是连终点都不确定,为啥还要拼命划桨?”
最后说说情绪。青春期的荷尔蒙就像失控的烟花,让数学题变得一点儿意思都没有,让游戏机变得超级有魔力。研究发现,12 - 14岁青少年的多巴胺受体敏感度蹭蹭往上涨,这就意味着他们得有更强烈的刺激才能开心。课堂要是给不了这刺激,手机就成了“合法兴奋剂”。有个爸爸无奈地说:“我女儿能连着刷三小时短视频,写半小时作业都坐不住。”这可不是孩子懒,是大脑在找更高效的快乐解药呢。
厌学不是洪水,就是成长路上的一块绊脚石。咱蹲下来仔细看看这石头的纹路,就会发现,有些是知识的重量,有些是友情的棱角,有些是家庭的裂痕,有些是自我探索的迷雾。咱当引路人的,不用急着搬走石头,而是得教孩子怎么绕过它、踩稳它,甚至把它变成往上爬的垫脚石。毕竟,教育的真谛,是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“学习节奏”,而不是被统一的时钟催着跑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