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六点,厨房飘着牛奶麦片的香。五岁的朵朵突然抢了妹妹的草莓发卡,大喊“这是我的”!妹妹哭得那叫一个惨,哭声就跟断了线的珠子似的。这场景,谁家没经历过呀,简直太常见了。
咱先来说第一把钥匙,就是理解自私背后的成长密码。这第一点,是生理本能。两岁的宝宝死死攥着玩具车,那可不是故意气人啊,是人家大脑前额叶皮层还没发育好呢。就跟学走路的时候老摔跤一样,共情能力也得慢慢长呀。第二点是认知盲区。六岁的男孩非要独占绘本,他可不是霸道,而是他理解不了“妹妹需要”和“自己需要”能同时存在,就跟他分不清“蓝色”和“天蓝色”的区别一样。第三点是情绪盾牌。孩子把零食藏书包里,那可能是在用“自私”给自己筑了个保护壳呢。就跟暴雨天紧紧抱着雨伞一样,他们得先确定自己的需求被看见了,才会松开手。
再说说第二把钥匙,三明治沟通法。这底层酱料就是接纳情绪,你得说“妈妈看到你眼睛亮晶晶的,这个奥特曼玩具让你特别开心呢”,一边说还得蹲下平视孩子,手指再点点玩具盒。蔬菜夹层就是传递规则,你可以说“玩具车得和小朋友轮流玩,就像你上周和乐乐分享的恐龙积木”,还能举起上周拍的照片。面包顶层就是赋予力量,你就说“妈妈相信,等你当上小小交通指挥官,一定能让所有玩具车都开得又快又安全”,然后递上交警指挥棒玩具。
最后是第三把钥匙,家庭实验室。第一个是镜像游戏,把日常场景变成剧本,你就说“现在妈妈是想要搭积木的小宝宝,你来当爸爸,怎么帮我拿玩具”,还能故意把积木藏身后。第二个是感受温度计,用温度贴纸记录“分享时刻”,说“今天给奶奶捶背,你的爱心温度计升到小太阳啦”,然后贴在冰箱上。第三个是社交拼图,每周家庭会议玩“如果...会怎样”,问“如果所有人都只拿自己碗里的饭,餐厅会变成什么样”,还能用乐高搭情景。
暮色中,朵朵把最后一块拼图递给妹妹,说“这样我们就能看到完整的城堡啦”。她那沾着面粉的小手,正托着比城堡还珍贵的东西呢。那些关于“我的”的争执,以后肯定能变成理解的美酒!大家赶紧试试这三把钥匙,让孩子学会分享吧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