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冬天,一位妈妈找到我时,手里还攥着被孩子偷走的银镯子。她反复说:"我每天都会告诉他不可以偷东西,可他就是不听。"其实孩子只是想用妈妈的首饰去配他的玩具小熊,因为每次看到妈妈戴首饰,他都会问:"为什么你可以戴,我不能?"这种对关注的渴望,常常以偷窃为代价。
有个五年级的小学生,总在放学后偷偷把同学的橡皮擦藏进书包。老师发现后批评他,他却说:"他们总是抢我的橡皮,我就不想让他们抢。"看似报复,实则是安全感缺失的表现。当孩子觉得自己的物品随时可能被夺走,就会用"先发制人"的方式保护自己。
更让人心疼的是,有个三岁的小女孩,每天晚上都会偷偷把妈妈的口红涂在脸上。妈妈以为她想模仿大人,后来才知道,孩子看到妈妈在化妆时总是笑得很开心,而她却因为不会说话,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被接纳的愿望。
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需要先放下"批评教育"的执念。试着蹲下来,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。一个七岁的小男孩总偷邻居家的树叶,不是因为贪玩,而是他把树叶当成了"魔法道具",觉得能用树叶变出他想要的玩具。当家长理解了这种童真的想象力,就不会再简单地斥责他"不诚实"。
有时候,孩子偷东西只是在试探边界。就像有个一年级学生,总偷偷把同学的铅笔藏起来,后来发现他其实是在练习"藏"这个动作,因为妈妈总说"要藏住自己的秘密"。当孩子把偷窃当成一种游戏,家长需要用更有趣的替代方式引导。
最有效的改变往往发生在家长改变自己的态度时。有个妈妈曾告诉我,她发现女儿偷钱买零食后,没有责骂,而是和女儿一起开了个"秘密商店"。她们用积木搭货架,用玩具当商品,女儿在扮演店主的过程中逐渐明白了"钱是辛苦赚来的"。这种沉浸式的体验,比说教更能让孩子记住道理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,就像不同形状的积木,需要不同的拼接方式。当家长能放下焦虑,用理解代替指责,用陪伴代替说教,那些看似顽固的偷窃行为,往往会像积木一样慢慢找到合适的位置。记住,孩子偷东西的那一刻,或许正是他们最需要被看见的时候。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