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跟你们说哈,上周咨询室里有个男孩,盯着我桌上的多肉植物发呆了半小时。我故意把水壶碰倒,喊了句:“哎呀,这盆彩虹草要渴死啦!”他立马爬起来找纸巾,边擦边问:“为啥土是彩色的?这水能不能喝?”瞧见没,当大脑从“被动接收”变成“主动探索”,思考就像被按下了开关。咱可以试试这些“好奇触发器”:一是把去超市购物变成寻宝游戏,让孩子“找出三种蓝色包装的食品”;二是给日常物品编故事,问问孩子“这个插座要是会说话,最想吐槽啥”;三是用“如果……会怎样”来发问,比如“要是所有汽车都是透明的,交警咋指挥交通”。
有个妈妈跟我说,她儿子玩了“家庭侦探局”游戏后,数学题正确率提升了40%。这游戏规则简单,每天晚饭后抽签选“案件”,其实就是改编过的应用题;用放大镜找“线索”,也就是撕成碎片的题目条件;用乐高小人扮演“嫌疑人”,就是不同数量的物品。当孩子兴奋地举着“证据”分析时,思考就不再是苦差事。咱还可以试试这些升级版游戏,用橡皮泥捏出乘法口诀的形状,把英语单词藏在拼图里让孩子找,用身体摆出几何图形。
好多孩子害怕动脑,是怕“答错被嘲笑”。咱可以在家庭里搞个“错误博物馆”,每次孩子犯错后画一张“错误纪念卡”,像“2024.3.15:把盐当糖放进蛋糕,味道像海水浴”。每周开家庭会议,分享“最有趣错误”,爸爸可以带头说,像“上周我用洗衣机洗毛绒玩具,现在它身上长出了彩虹毛”。当错误能变成可收藏的纪念品,试错就成了探险。
真正训练孩子的思考力,不是逼着孩子解题,就像园丁培育幼苗,先松土,也就是营造安全的环境,再施肥,就是提供有趣的素材,最后就等着孩子像幼苗一样破土而出。下次孩子说“随便”的时候,咱学学魔术师,把“随便”变成“随便你来设计”,把“不知道”变成“让我们来猜猜看”。记住哈,每个不爱动脑的孩子心里,都藏着个等着被唤醒的小小思想家。大家赶紧试试这些方法呗!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