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说说家庭环境,那对青少年共情能力的养成影响可大啦!有些家庭把孩子当“小皇帝”“小公主”,啥都围着孩子转,孩子习惯了被全家照顾得妥妥当当,要啥马上有啥。就说吃饭的时候吧,长辈总是先把好菜夹到孩子碗里,时间一长,孩子就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,压根不会想想长辈想不想吃。还有些家庭,父母关系紧张,三天两头吵架,孩子生活在这种“战场”里,自己情绪都不稳定,哪还有闲工夫感受别人的情绪啊!而且父母吵架的时候也没给孩子示范怎么理解和处理别人的感受,孩子自然就学不会啦。
再看看学校教育,有时候也挺让人无语的。在学校,成绩就是“老大”,老师和家长都只盯着孩子的分数,把情感教育都给忘了。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在讲知识,专门教学生理解别人感受的课少得可怜。你见过几个学校会系统地开展同理心、同情心的教育活动啊?而且学校竞争氛围超浓,同学之间都在比成绩、比荣誉,在这种环境下,青少年满脑子都是自己能不能赢,哪有心思关注别人的感受啊!
社交媒体和电子产品也是个“大功臣”。现在的青少年人手一部手机,整天泡在虚拟世界里。网上交流都是碎片化的,哪有面对面交流那么有情感细节啊!在聊天软件上,一个表情符号就把啥情感都打发了。网络上信息乱七八糟,大多都是娱乐的,青少年根本没法从中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。他们习惯了这种快节奏、没深度的交流方式,回到现实中,根本捕捉不到别人的情感信号,也不知道咋回应。整天盯着屏幕,和身边人真实互动的机会都没了,共情能力自然就没地儿锻炼啦。
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也让青少年少了和不同人接触的机会。现在大家住得都很封闭,邻里之间基本不咋交流。青少年每天就学校、家两点一线,生活圈子固定得很。可共情能力得在和不同人的交往中才能提高啊,没机会接触不同的人,他们咋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求呢?共情能力自然就发展不起来啦。
青少年共情能力差是家庭、学校、社会这些因素一起搞的鬼。要想提高他们的共情能力,家庭、学校和社会都得加把劲,给他们创造个有利于情感发展的环境才行!
最新评论